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

八百年后 南海宋代沉船驶来南京



2016-04-25来源:

  一艘往来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宋商船,在沉没八百多年之后,重新被世人发现。昨天,筹备已久的《问海——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 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开幕。展览重点围绕这艘沉没古船出土的文物,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以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1、十年水下考古重现“华光礁1号”

  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道。这片广阔的水域联结了亚、欧、非三大洲的文明。八百多年前,一艘满载货物的南宋商船,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

  时光推进到21世纪,作为在我国西沙群岛的远海地区发现的第一艘古船,这艘南宋古船于1996年被渔民发现,随后被考古学家历尽艰辛打捞出水,并定名为“华光礁1号沉船”。

  不过,观众暂时还看不到这艘古船,海南省博物馆馆长丘刚介绍,“华光礁1号沉船”船体打捞上来后共有500多块船板,正在修复复原,预计8年后才能还原成功。

  据专家考证,“华光礁1号沉船”是从福建泉州港出发的,运载的都是南宋外销瓷,本来是打算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前往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

  这艘船在经过西沙华光礁礁盘时,出现了驾船操控失误,巨浪将船只托起,被抬入礁盘内浅水珊瑚丛中搁浅,最终船破货碎,在南海沉睡了八百多年。

  2、船上发现很多女子化妆用粉盒

  丘刚介绍,“华光礁1号沉船”的成功出水,是中国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例,再次证明我们的祖先最早开发经营了南海诸岛,我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此次在《问海——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上亮相的,相当一部分是“华光礁1号沉船”上的外销瓷器,多为南宋时期东南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民窑所烧造的青釉、青白釉、酱黑釉等产品,也有少部分是来自景德镇的青白瓷器。器形有常见的碗、碟、盘、壶、钵,也有比较少见的文具笔洗、茶盏等。这些外销瓷器最终没有到达它们的目的地,而成为今日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

  专家发现,“华光礁1号沉船”上,女子使用的粉盒相对较多,比如极为精美的青白釉菊瓣纹粉盒。这说明当时的东南亚女子,对这种产自中国的化妆工具也是情有独钟。

  3、以稻草为填充物确保货物安全

  “华光礁1号沉船”外销瓷中,有不少是当时的中国人很少甚至并不使用的,比如持壶、水注等。其中一件“军持”颇为引人注目。南博专家告诉记者,“军持”是印度梵语的音译,为“水瓶”的意思,用来净手。

  南宋时,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印度教与佛教僧侣及其信众,喜欢用“军持”洗手礼神。南宋人虽然本身不用“军持”,但当时福建晋江磁灶窑烧制了很多“军持”销往海外。

  由于时间久远,展柜中有的瓷器已经和珊瑚紧紧胶结在一起,无法分开。还有一些瓷碗,一只套一只叠在一起,同样难以剥离。南博展陈专家告诉记者,外销瓷在海船上就是这样摞在一起的,中间以稻草作为填充物,避免外销瓷在运送过程中的损失。而为了多运送货物,船员只能在货物上部休息。

  4、数百艘古代沉船仍沉睡在南海

  这次展出的除“华光礁1号沉船”文物外,还有其他大量在中国南海地区发现的古代沉船文物,年代从唐代一直延续到明清。

  南博专家告诉记者,在南海发现的明代沉船外销瓷中,青花瓷器特别多,比如展品中有一件“青花荷蟹纹菱口盘”,用荷花和螃蟹的纹饰寓意“和谐”(荷蟹),就完全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专家介绍,这些瓷器,其实是针对当时已移居东南亚的华人烧造的。

  此次亮相的“阿拉伯商人珊瑚石墓碑”也是一件极为重要的文物。据介绍,这件墓碑出土于海南陵水。墓葬的主人可能是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商人,六百多年前,他们航行万里,到中国开辟海上商路,将海南作为最后的归宿,其墓碑就采用了海洋里特有的珊瑚石。

  记者昨天在展览现场看到,除了展示文物之外,“问海”还设置了大量的互动环节,多方位地向南京的观众展示海洋文化。

  丘刚透露,通过目前的水下考古调查可知,有数百艘古代沉船“沉睡”在我国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一带。海南省有关方面正在筹划以“华光礁1号沉船”为基础,在西沙群岛上筹建中国南海博物馆。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上一篇:“娘娘”孙俪高颜值书法被赞有才 背后高师申城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