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30来源:中国美协 |
第九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暨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本体与多元——第九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
2016年11月26日,本体与多元——第九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暨系列活动在南京艺术学院启幕。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支持,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南京艺术学院承办。系列活动包括多个展览与研讨板块,有“本体与多元”——第九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大匠之风”现代手工艺中外名家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现代手工艺国际工作坊展、主题论坛、学术对话、现代手工艺市集等,整个活动将历时半个月,12月11日闭幕。 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何洁、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许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苗登宇及全国14所参展院校代表出席开幕式。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发来贺信,原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冯建亲宣布展览暨系列活动开幕。开幕式由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何晓佑主持。
何洁宣读徐里贺信 开幕式上,何洁首先宣读徐里贺信。贺信提到:“真实世界有多元需求,任何单一的研究、教学力量都难以面对不断变化中的未来,中国现代手工艺有自身的既定身份,也有拓展的必要,全国各艺术院校甚至综合院校的艺术学科应该联合起来,相互促进、坦诚对话。中国美术家协会重申使命,将努力做好引导、组织和协调工作,继续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为院校创造健康和谐的交流平台,以国际化、多元化为共同发展目标,构建一个真正的学院现代手工艺之家。”
何晓佑主持开幕式并宣读张大良贺信 何晓佑宣读张大良贺文。贺信提到:“本届展览的主题为‘本体与多元’,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概念,它代表学院面向社会、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决心,也显现学院对‘工匠精神’的深层次解读。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九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将在‘传承’、‘复兴’、‘创新’、‘跨界’等热点问题上有整体突破。学院手工艺的研究、创作与教学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平台,我们将与国际同类一流院校展开合作,深度对话,构建更丰富、更合乎理想的共生空间。”
刘伟冬致开幕词 刘伟冬在开幕词中表示:“对手工艺专业的高度重视,贯穿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科的整个发展历程。从民国时期的‘手工’、‘图案’及‘实用美术’教学到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工艺美术’教学,再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艺术设计’教学等不同专业形态的转型,在相当长的时间段中,南艺设计等同于工艺美术,等同于现代手工艺。……通过本次展览与论坛的交流,将使我们对手工艺的内涵与外延获得更加深入的共识,也将为手工艺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宝贵的思想火花。南京艺术学院也将与兄弟院校的朋友们一起,继续支持学院现代手工艺,脚踏实地、不遗余力。” 本次学院展共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共14所院校参展。 参展作品283件,包括陶艺、漆艺、玻璃艺术、纤维艺术、首饰、金属艺术等材料工艺;呈现了陈设品、实用品、家具用品、器皿、屏风、雕塑、装置等表现形态;展示了现代手工艺与文创产品设计、弘扬文化遗产传承与延伸设计、时尚与奢侈品设计的衔接与融合;突出体现了“工匠精神”的类型示范与天然习性。 这些现代手工艺作品,具有鲜明的创造意识与艺术品格。它们或是以传统工艺美术、民间艺术、手工技艺及制成品为文化资源,进行嫁接与变体;或是在延续以手工制作与独件完成方式的同时,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创意路径与形式手法;或是借鉴了国外学院手工艺工作室运动的案例与范式,又吸收了当代艺术的思想理论与心灵睿智,语法与样式;或是十分强调原创性与个人的生活体验与艺术追求。 展览以作品的规模、品质、形式以及多元性,丰富了现代手工艺的概念与内涵,扩展了外部形态与表现力,体现了学院现代手工艺教育的快速与蓬勃发展,表现了高水准的创造与当代集体风格,反映了现代手工艺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创造首屏划出了新的起点。 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发展至今已是第九届,从“传承与超越”、“传统与时尚”、“返手归真”、“精工造物”、“走进手工作坊”、“手心相印传承创新”、“生活之美”、“手艺的温度”到本届学院展主题“本体与多元”,学院展沿着当初的设想,反映了当下艺术院校对手工艺专业的思考与实践,同时也见证了传统手工艺向现代手工艺的转型。 本体与多元——主题论坛
11月26日上午主题论坛环节,5所院校代表以手工艺的本体与核心为中心进行专题演讲,并就本次展览以及本学校的手工艺学科教育、现代手工艺学科发展状况进行讨论。
郭线庐发表演讲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工匠精神、精工造物》。他提到应该注意当代工匠精神的重提,重新审视中华民族精工造物的严谨和专注,打造至善至美的民族精品。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重新审视中国工匠精神,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这意味着从艺术本体出发,尊重艺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不断改进、持续创新,才能成就艺术精品。当然,重提工匠精神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研究其制作程序上,更不应该式模式化的复制,而是将其提炼为新的哲理和新的价值取向,体现时代精神、顺应时代的发展。
杭间发表演讲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现代手工艺学院展现状与什么是手工艺内核》。他认为,对作品的观察、使用和鉴赏与人的年龄段有关,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就如传统和现代的转变。要从学理上做出思考和演示,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顺应时代发展,各个流派变化,有自己的追求,拥有明晰的路径,来创作自己的风格。他还提到了文化格局和传统文化的问题,希望人们能够避开现代体制化、政治化的简单符号化、标签化理解,恢复正常的讨论状态,回到学院,讨论物体的背后关系,才是当代美学重要的元素。
汪大伟发表演讲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呼唤手的回归,重塑学院经典》。他表示,科技是生产力,而手是科技的延伸,是本原。手作的工艺当中,需要熟能生巧,巧中生趣,趣中生情的意识。从古代的钻木取火、劈石成斧到现代的摩天大楼,无一不是靠手的创造。接着,他强调了手的思维、功夫和体验。列举了民间的手工艺的看法和例子,“高手在民间”就是手工艺具有的时尚引领性。最后,他强调要传承与创新,在学术的引领下,回归本原,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取向,呼吁用双手打造东方审美新坐标。
许奋发表演讲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许奋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百年手艺之路》。他通过湖北美院的创学背景及历史,深入介绍了工艺美术在湖北美院的发展。1920年创办的武昌美术专门学校,是如今湖北美院的前身。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在艺术教育系设置了图工组,在1940年便有了许多工艺美术的课程教学。且拥有来自法国等留学归来的学者的优良师资资源。2012年开始恢复工艺美术专业,并于2014年单独发展招生,提出了全新的工艺美术教学理念,将各工艺美术专业并入设计系,与其他学科互相促进、融合发展,使工艺美术教学更加多元,使科学研究发起更多的新课题,使设计创造拥有更多可能性。演讲结尾,他强调“手工艺是人们生活中的艺术,以最熟悉的材料和技艺形成造物的成果,不管时代如何变化,都将带给人们生活的持久感动”,表达了对工艺美术教学的不懈追求。
李立新发表演讲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常务副主编李立新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价值重构中的现代手工艺》。他提出,设计的转型是一种价值和价值观的转型。从一开始的形式追随功能到追求幻想再到追随理念,体现了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形式的变化。设计价值的冲突体现在本土和外来设计观、传统和现代设计观、不同设计观主题的冲突。设计价值应体现三大原则:人文关怀的设计;坚持设计的义利统一;注重社会和生活的和谐。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建立开放的设计价值观,因为价值重构中的现代手工艺价值运用了先进的技术级工具;考虑了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注重需求者的感性;并模糊了工艺与艺术的界限,使得工艺美术走向了多元化的层面。现代手工艺可以弥补现代设计的不足,现代手工艺对于中国现代价值的重建,有助于中国自身设计价值观的构建。 本体与多元——学术对话
11月26日下午,各院校嘉宾围绕展览主题“本体与多元”展开学术对话。从教学及学科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各自学校工艺美术学科的建设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作了深入解读。来自英国的外教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与会嘉宾还围绕手工艺相关话题与观众进行交流研讨。学术对话由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学系赵泉泉博士主持。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谢亚平的演讲题目是《川美手工艺的创作生态和创作逻辑》,介绍了四川美术学院的手工艺教学传统。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历史悠久,现代手工艺教学归于工艺美术,可谓设计学院里的一股暗流。四川美术学院的手工艺与美术学的关系尤为密切。与基于工业技术为批量产品进行的设计行为相比,手工艺更强调人的本体性。手艺的本体即是人的存在,因此,对传统手工艺的研究,应该去寻找造物原点,去寻找人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注重生物逻辑而不是机械逻辑。而工匠的体悟则仰仗一代代人的传承,每个人都是发展的基础。人与人的相互交流,形成一种网络性的依赖。在相互沟通的情形下,才能保持最真实的感受,由此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教育。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齐喆的演讲题目是《从高校教育的角度进行文化遗产的传承——作为新装饰材料的广彩教学研究》,他以广彩艺术的延伸设计课程为案例,介绍了广州美术学院在工艺美术学科下的研究与发展。广彩工作室是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专业的学生进入三年级之后的第一个专业材料工作室,在教学方式上,强调讲授与工作室创作的结合。在创作教学方面,鼓励各类实验性的探索,例如将平面与立体空间进行结合,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空间结合等等。另一方面,广彩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其传承如何与现代教学对接,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框架下继续传承,也是该专业一直在思考,并努力回应的问题。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玉庭介绍了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北京服装学院的造型艺术系分为四个专业:雕塑、公共艺术、国画、油画。其中,雕塑和公共艺术专业与手工艺关系最为密切。学院将手工艺课程贯穿到了这些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去。他用了许多生动的作品案例,向观众展示了该校的手工艺课程如何以纯艺术理念为指导进行创作。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周博的演讲题目是《共生——当代手工艺的四种理路》,他从“道”、“产业”、“形式”、“观念”四个层面对手工艺的本体进行了解读。并针对性地对此次展览的作品从以上四个层面进行了划分与比较。他认为,手工艺中含有朴素的哲学、智慧和思想,在造物中包含着宇宙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学院中手工艺教育的意义正在于,让学生更深地了解到传统手艺,从中发现设计的各种可能性。所谓的创新应当从“有”中生“有”,而不是“无”中生“有”。 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林栋的演讲题目是《鲁美工艺美术的介绍与愿景》。他不仅介绍了鲁迅美术学院手工艺的专业建设,也谈及对传统、对现代手工艺的诸多思考。鲁美美术教学部正式成立于2015年的上半年,有8个工作室,分别是:玻璃艺术工作室、陶瓷艺术工作室、金属首饰艺术工作室、综合漆艺工作室、综合材料艺术工作室、综合印刷艺术工作室、漆画艺术工作室、立体漆艺工作室。其中综合材料工作室的开设目的是为艺术创作发掘更多的可能性,让艺术的外沿更大,受限制更小。在专业教学中,他以综合漆艺工作室为例,展示了师生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探索漆艺在形态与表达方面多元化的可能性。此外,他还分享了对如何传承手工艺传统的思考。 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李明谦从工艺美术的社会关系角度阐述了他对手工艺本体定位的思考。天津美术学院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手工艺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人本教学理念被放在第一位,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在工艺美术中,则需要尊重每种材料的性质,才有各种艺术形式工艺的实现。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要求学生把握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另一方面还需要让学生能够超越专业的限制,达到“通”的境界,让学院教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下具有个人情感的现代造物艺术人才培养”。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董波从研究中的价值观问题出发,引出了他对于非遗工作的思考。他认为,非遗是一种在现代文化的语境下形成的观念。手工艺为人所带来的感官体验,正是它在当今时代获得独特价值与地位的原因。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与物质文化密不可分的,它所关注具体时空、具体场合,更甚于其对身边的感受。 英国新白金汉大学/南京艺术学院陶瓷工作坊外教Prof.NeilBrownsword的演讲题目是《废墟上的诗人》。他从个人经历出发,介绍了英国的陶瓷工业中心(Stoke)斯托克的发展历史,回顾了最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斯托克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他是怎样通过一些艺术项目来展示斯托克后工业的景象。在发言中,他着重介绍了最近由他发起、其他各国学者合作的项目“国家宝藏”,向观众呈现了他们是如何尝试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与保护的。 在自由讨论阶段,与会嘉宾围绕手工艺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以及与本届展览主题“本体与多元”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在接受观众提问的最后环节中,嘉宾们回答了手工艺专业的前景,手工艺实践的跨界等问题。 主持人赵泉泉作会议总结:整场研讨会为与会者带来了既有内容又有深度的讨论。什么才是当今时代的手工艺?手工艺的现代性是什么?手工艺传统应如何被传承和保护?手工艺在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多元化的技术条件下有哪些发展机遇?尽管这些问题不会有最终的答案,但是通过本次研讨会,对于这些问题的提出与思考却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收获,为手工艺事业的继续发展指出了新的可能性。
供稿/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编辑/杨雷,审校/咸艺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