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江苏新闻 >

代表委员共话非遗如何“守得住”“火起来”



2025-01-21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代表委员共话非遗如何“守得住”“火起来”:

  种下种子,让非遗焕发新时代光彩

  江苏历史文化深厚,非遗琳琅满目。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进非遗研究、保护、传承、传播”。非遗如何“守得住”“火起来”?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在热议中擦出不少火花,对非遗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把文化瑰宝传给下一代

  培养出18朵“梅花”的江苏省戏剧学校,是江苏戏曲人才的摇篮。前不久,从省戏校走出的“昆五代”挑梁青春版《南柯梦》、接棒600岁昆曲,成为蜚声梨园的传承佳话。

  “近年来戏校招生火爆,在校戏曲专业学生数量创近年新高;戏曲传承的覆盖面更广,戏校招生从京昆锡扬越等传统剧种,扩展到海门山歌剧等濒危剧种。”省政协委员、省戏剧学校校长李全说。为培养戏曲土壤,省戏校与中小学签订结对协议,走进学校“送戏曲”“种戏曲”;与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合作,做好濒危剧种活态保护,培养戏曲濒危剧种传承人;新开戏曲音乐专业,更好适应戏曲市场的发展。“戏校人的使命,就是把最具生命力的骨子老戏、文化瑰宝原汁原味地传给下一代,给他们打好传统的底子。”李全建议,加快推进本科院校江苏戏剧学院筹建,为戏曲繁荣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省雕塑家协会主席尚荣,此次带来了关于“非遗进校园”的提案。他关注到,我省在校园非遗教育普及上虽有相当的积累,但仍有提升空间:部分高校非遗相关课程,理论课居多,实践课少。大中小学虽有非遗体验课,但推广体系尚不成熟。尚荣建议,在高校要多注重实践,激发非遗传承的全新动力。在中小学,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分层设计课程,打造文化阵地,营造氛围。“多种下一颗颗种子,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光彩。”

  非遗变“国潮”巧“出圈”

  非遗要勇敢“走出去”,才能实现“破圈”。去年11月,苏北琴书走出国门,出访欧洲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其热烈反响,让省人大代表,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宿迁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戈娟十分惊喜:“法国巴黎文化中心还特别邀请我说,有机会再到巴黎来做一场中国的琴书专场。”

  戈娟期待,将非遗元素巧妙融入文旅发展,打造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可以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开发旅游线路和产品。也可以在旅游景点设置曲艺表演区,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略到曲艺魅力。”

  “我手中这幅福字,是我们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专业团队合作设计,用雕版印刷技艺制作的‘灵蛇献瑞’。”省人大代表,金陵刻经处高级刻字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邓清之,带着最新作品上会。她说,这幅作品不仅融合竹报平安、喜上眉梢等传统文化元素,更通过现代设计,让传统非遗有了崭新表达。

  “近年来,年轻人对国潮表现出浓厚兴趣,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时尚化、年轻化的趋势。”邓清之建议,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科技、手作等领域融合,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

  徐州梆子戏是发源于秦腔的北方剧种,也是江苏“南秀北雄”气质的生动写照。省政协委员、省梆子剧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卓越介绍,近年来,省梆子剧团坚持每年创排新剧,取材于淮海战役的梆子戏《母亲》在江苏获得各项大奖;大型历史剧《大运河畔户部山》,入选当年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剧目。考虑到创排大戏的试错成本高,去年剧团基于传统梆子戏剧目《红楼梦》打造小剧场梆子戏《梦·红楼》,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卓越表示,希望省里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为小剧种找到一方自己的舞台。

  培养更多非遗“守艺人”

  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逐步建立完善非遗传承保护机制。省政协委员、省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姜龙在调研中发现,我省存在年轻传承人数量不足的困境,一些非遗的品牌化程度不高,也少了省级非遗展示(博览)馆这一重要平台。

  姜龙建议,设立非遗传承人培养基金,建立人才奖励机制,制定详细的传承人培养计划,鼓励多方参与共建非遗人才培养平台;另设立非遗传承专项基金,支持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活动;加快省级非遗馆的筹划设计建设,努力将江苏非遗馆打造成集非遗保存保护、传承传播、展示展演、教育研究、创意研发等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此外,还应促进非遗的数字化发展,培育文化遗产数字化新业态。

  在省政协委员,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学院院长、盐城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陈银付看来,非遗传承人培养,关键要解决好“如何系统性培养”和“人才何去何从”两大难题。这次他带来了“推动非遗融入职教体系、融入乡村振兴”的提案。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立非遗学院,立足‘传承人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培养有技艺、懂审美、会营销的复合型非遗人才。”陈银付说。以前,学生学了技艺却不知毕业怎么办,这两年他作为国家级非遗大丰瓷刻代表性传承人,把工作室安在盐城恒北村,深感乡村是非遗传承的沃壤——乡村让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又可以反过来推动乡村文旅融合。“非遗传承不易,社会应为非遗人才‘择一事,终一生’提供平台支撑和发展舞台。”陈银付说。(顾星欣 冯圆芳)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上一篇:来自科研一线的代表委员们畅谈如何助力江苏科技创新
热点内容